

01牛管家
韦神再次公开出现在公众视野。
没有滤镜修饰、没有精心脚本策划、没有激昂 BGM 烘托,仅仅短短 4 秒的视频里,那个我们熟悉的出现了。
他穿着一如既往朴素的蓝白条纹衬衫,袖口随意地堆叠着,没有捋整齐,胡茬也肆意地在脸上生长,带着一种未经雕琢的原生态。
他站在黑板前,眼神单纯,用那简短而拘谨的话语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韦东奕,这是我的账号。”

就是这样一条看似平平无奇,甚至在一些追求精致内容的人眼中略显粗糙的视频,却在抖音平台上迅速走红,短时间内涨粉破 1900 万,视频点赞量突破 1000 万,且数据还在持续迅猛增长。

当整个网络世界都在绞尽脑汁,钻研如何打造爆款内容,从华丽的视觉特效到跌宕起伏的剧情编排,从极具煽动性的文案到吸睛的标题党,各种套路层出不穷时,韦东奕却以最反套路的方式,狠狠撕开了算法时代那看似复杂高深的流量密码。
他的这条视频,没有任何刻意迎合大众口味的元素,没有制造热门话题噱头,甚至连最基本的视频制作技巧都没用上。
可正是这份未经修饰的真实感,如同在满是添加剂的速食时代,人们突然看到一碗原汁原味、质朴无华的白粥,瞬间抓住了大众的心。
这个账号其实是由韦东奕的堂哥帮忙注册的,初衷只是希望让长期沉浸在数学世界里的韦东奕,能够有机会多与外界接触交流,并且未来计划在账号上分享数学科普内容。
这种纯粹出于人性化需求的出发点,没有丝毫商业利益的裹挟,让大众看到了背后的真诚与善意。
它不是一场精心策划、为了收割流量而进行的商业炒作,而是一次小心翼翼地让天才学者从学术的象牙塔走向人间烟火的温柔尝试。
而这种稀缺的真实与善意,反而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亮眼的传播亮点。
02全民围观,聚焦 “不完美”
视频发布后,网友们的反应堪称热烈非凡,评论区瞬间被各种留言 “攻陷”。
有人如同拿着放大镜一般,盯着视频截图反复研究,发出疑问:“韦神的门牙去哪儿了?”
原来,在视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韦东奕的上排门牙几乎脱落过半,这一细节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大家纷纷猜测,是身体出现了什么状况,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
还有人自发当起了 “涨粉计时器”,兴奋地见证着这个 “三无账号”(无滤镜、无脚本、无商业包装)如何在短短 48 小时内,粉丝数量从寥寥几千飙升至数千万之多。
这些看似有些 “找茬” 意味的互动行为,实际上却透露着公众对韦东奕这位北大天才深深的偏爱。
在大众的心目中,韦东奕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他是智慧的象征,是学术纯粹性的代表。
他在数学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如在三维纳维一斯托克斯方程(Navier-Stokes)正则性问题和二维不可压缩欧拉方程的线性阻尼问题上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与人合作在随机矩阵理论研究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解决陶哲轩等人提出的一维情形解逐点衰减的猜想等,都让他成为了众人敬仰的对象。
然而,他的形象却与大众传统认知中的学者形象大相径庭。
他总是穿着朴素简单的衣服,生活中表现得质朴、不善言辞,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让他充满了神秘色彩。
如今,当镜头如此近距离、真实地记录下他的 “不完美”—— 牙齿缺失、穿着随意等,反而打破了他身上那层过于神圣的光环,让他变得更加接地气,与大众的距离也更近了。
这种真实的呈现,成为了他与大众之间最强的情感连接纽带,使得大家对他的关注和喜爱愈发深厚。
03知识硬核与表达柔软的碰撞牛管家
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泛娱乐化内容占据了主导地位。
那些充满强视觉冲击的短视频,或是搞笑幽默的段子,或是惊险刺激的挑战,再加上能够快速调动情绪的音乐和夸张的表演,凭借这些特点疯狂争夺着用户的注意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术知识类内容往往因为其专业性、抽象性和严肃性,而被大众束之高阁,难以获得广泛传播。
然而,韦神的走红却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彻底打破了这一固有认知。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即使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在泛娱乐化的短视频平台上,硬核的知识内容依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就如同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教授,早年在 B 站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解读刑法案例。
他没有依靠华丽的镜头语言,没有夸张做作的表演,仅仅凭借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法治精神深入浅出的阐释,便在网络上积累了千万级别的粉丝。
他让人们看到,硬核内容的吸引力,其本质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包装,而是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韦神的此次 “首秀”,也为品牌营销以及知识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如今,很多品牌和创作者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的 “网感” 营造,用大量段子和热梗堆砌内容,试图以此来吸引大众目光。
然而,这种做法往往流于表面,难以真正打动人心,建立起用户与品牌或知识之间的深度连接。
实际上,与其费尽心思去迎合所谓的潮流,不如回归本质,像韦神这样,让真正的专业人士出镜,让工程师讲解技术原理,让科研人员分享知识成果,用专业和真诚去建立信任。
真正的 “网感”,并非是肤浅的娱乐化包装,而是能够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复杂深奥的内容阐释清楚,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和价值。
就如同罗翔用 “法外狂徒张三” 这一形象,将晦涩的法律条文拆解成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知识的硬核与表达的柔软并非相互矛盾,相反,当两者完美结合时,会产生强大的传播张力,能够穿透信息的重重迷雾,抵达大众的内心深处。
04人设的真实与虚假之辨
在韦神爆火的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期备受争议的 “哈佛女” 蒋雨融。
蒋雨融在网络上以 “哈佛学霸” 的人设亮相,分享自己所谓的学习经验和成长历程,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然而,随着其背景信息逐渐被曝光,质疑声也如潮水般涌来。
她声称自己从普通中学起步,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踏入哈佛校门,可现实却是她初中就读于英国学费高昂的顶尖私立女校,本科先后就读于英国华威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最终才进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
这一系列求学经历背后,是近 500 万元人民币的巨额支出。
更为关键的是,她在分享内容时,发言充斥着看似高大上、实则空洞无物的辞藻,缺乏真正有价值的内涵。
例如,在谈及学习方法时,只是泛泛而谈努力、坚持等宽泛概念,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分享,对于自己在学术上的成果也鲜少提及。
这使得她精心打造的 “学霸” 人设摇摇欲坠,最终在大众的质疑声中逐渐崩塌。
蒋雨融的例子恰好从反面证明了,通过虚假包装打造出来的精英人设,即便能够在短期内吸引一定的流量和关注,但由于缺乏真实内核的支撑,注定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网络环境中长久立足。
与之相反,韦神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标签去刻意证明自己,因为他在数学界 “韦神” 的头衔,早已凭借其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连续两次获得满分金牌的傲人成绩,以及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深深地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写进了他辉煌的简历里。
他的走红,是源于自身真实实力的自然绽放,是真实与实力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
这种真实,让他在面对大众时,拥有一种无需修饰的底气和自信,也让大众对他的喜爱和尊重更加纯粹、更加持久。
05爆火背后的隐忧
韦神的爆火,无疑是当下网络世界的一个热点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知识、对学术人才的尊重与追捧。
然而,在这看似一片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首先,公众注意力的 “保鲜期” 是有限的。
在这个信息更新换代极快的时代,大众的兴趣点很容易被新的热点所转移。
韦神的第一条视频凭借其新鲜感和话题性,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流量。
但当这股新鲜劲儿逐渐退去之后,后续计划发布的专业数学科普内容,可能会面临 “小众化” 的瓶颈。
毕竟,高等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专业性,其复杂的理论和公式与短视频平台所倡导的碎片化、通俗化内容属性存在着天然的隔阂。
如何在保持数学知识专业性的同时,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形式,以维持公众的关注度和兴趣,是韦神及其团队未来需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其次,商业化与人设纯粹性之间的平衡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网友们的心中,韦神已经超越了个体的范畴,成为了学术纯粹性的一种符号化存在。
这种神圣的集体想象,既是他能够迅速获得巨大流量的催化剂,同时也是最脆弱、最容易破碎的枷锁。
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一旦某个账号拥有了大量的粉丝和流量,商业化的诱惑便会接踵而至。
从广告代言到直播带货,各种商业合作机会可能会纷至沓来。
然而,公众对于韦神 “纯粹学者” 人设的要求极为苛刻,他们希望韦神能够始终保持那份对数学的纯粹热爱,不受外界商业利益的干扰。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会被大众用放大镜来审视和解读。
例如,未来如果韦神的账号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于商业化的内容,或者商业合作的方式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引发大众的不满和质疑,从而对他的形象造成损害。
如何在合理利用流量带来的资源,实现一定商业价值的同时,坚守住韦神人设的纯粹性,维护好大众心中那份对学术净土的美好向往,是摆在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06
韦神的爆火,本质上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一次拨乱反正。
它如同一束强光,刺破了娱乐至死的泡沫,让我们在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重新惊觉真实所拥有的击穿一切的强大力量。
韦神用自己的方式,不追逐浮华名利,却以最质朴的形象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啃碎了网络世界中那些矫饰与虚伪的表象,让我们在喧嚣浮躁的流量浪潮中,品味到了一丝久违的真实与纯粹。
当所有精心设计的套路在他面前纷纷失效时,我们看到了,真实本身,才是这个时代最锋利、也最动人的传播武器。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冷静思考,如何让这份对知识、对学者的关注,能够以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发展下去,真正为学术研究、为知识传播创造积极有益的环境。
这不仅是对韦神个人的尊重与保护,更是我们整个社会在追求知识进步道路上应有的担当。
THE END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